新春伊始,赛瓦特(山东)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化工厂里人忙机欢,一台台常用发电机设备相继走下生产线。“我们企业订单量不断增加,过去两年仅中石油的订单就接到400台,销售额将近3亿元。”赛瓦特(山东)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吉明建告诉记者,“多亏市里的扶持资金帮我们提前1年建成智慧化工厂,否则我们将与大单失之交臂。”
济宁市发挥财政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把支持制造强市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紧扣市委、市政府“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的战略实施,强化专项资金、贷款贴息、财政奖补等要素保障和政策兑现,尤其是结合济宁实际,创新支持发展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强财政、金融和企业配合联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济宁先后设立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工业技改投资和应急转贷三支基金,通过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引导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客户标准要求我们要对车间进行智慧化改造,上马自动化喷塑、激光切割、折弯等先进生产设备,可我们当时却没有足够的资金预算。”吉明建回忆说,眼看即将错失商机,当地政府伸来援手。济宁市财政事务服务中心通过“拨改投”方式,以1000万元工业技改投资基金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带动企业技改总投入5000万元,帮助企业很快完成技改。新上的智能化喷塑生产线较传统生产线节约了一半的成本,效率提高6倍。可有了“金刚钻”还是干不了“瓷器活”,进购原材料上的资金缺口又将企业置于了“无米下锅”的尴尬处境。济宁市财政局又继续为企业启动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基金投放程序,以2000万元政府引导基金撬动1.45亿元社会资本,帮助企业拿下央企大单。
“基金的运行不是简单的“投喂”,而是要同时发挥政策扶持和市场激励双重作用。”济宁市财政局工商贸易科科长张继勤介绍,济宁市财政局委托济宁市惠达投资有限公司运营三支基金,通过建立项目库、开展项目尽职调查、组织项目投资签约等流程对企业投放技改基金,1年内退出的让渡全部收益,2年内退出的让渡50%收益,激励企业加快技改、完工即退,推动技改基金高效循环使用。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基金由市县政府和市属国有企业出资,形成20亿元母基金,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助推当地“231”产业集群发展。同样通过适当让利方式,鼓励基金投向政府优先鼓励发展、对区域产业带动力大但风险较高、收益较低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果说技改基金和高企发基金对企业多是“锦上添花”,那应急转贷更侧重“雪中送炭”。济宁设立的企业应急转贷基金,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搭建市县级应急转贷服务平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成功签约!”去年11月,省重大项目山东晋工科技有限公司投产试运营,首个凿岩劈裂机产品订单样机下线,企业举行了首台设备交付暨与俄罗斯加布罗·瑞肖斯公司百台设备签约仪式,首批产品将出口俄罗斯。公司总经理胡劲昌松了一口气说:“成功背后曾潜伏着一场危机。”
受市场需求不足影响,胡劲昌实际控制的另两家企业曾先后面临资金链断裂,两笔共1200万元银行贷款如果逾期,不仅会形成难以抹去的信用污点,造成无法续贷,还会直接波及新项目的建设投产。两次收到企业求助后,济宁市财政局迅速调查并启用应急转贷基金,均在贷款前一天及时帮助两企业还上贷款又顺利续贷,渡过难关。“不设最短使用时间,利息较银行低了将近一半,况且有财政资金背书,信用不减反增。”胡劲昌感慨:“抽梁换柱,雪中送炭,这真是救命钱。”
“基金的设立实现了财政扶持资金的‘拨改投’,目的就在于引来高质量发展资金‘活水’,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助推济宁制造强市建设。”济宁市财政局副局长许一新表示。济宁市通过用足用活多种财政工具,有效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2023年,“231”先进制造业集群营收突破4000亿元、增长10%。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高峰 王浩奇 通讯员 赵建国 张继勤 报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