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798艺术区的遇见博物馆拍摄的“提香与文艺复兴:欧洲艺术500年真迹展”(2024年3月22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题:从“独乐”到“众乐”:中国私立博物馆“圈粉”年轻人

  新华社记者

  安静的展厅里,拉斐尔、提香、波提切利和乔尔乔内等大师的作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大学生陈怡(化名)看着这些老师课上讲过的名画近在咫尺,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这个主题为“提香与文艺复兴”的展览并不是在意大利或其他欧洲国家,而是在北京798艺术区的遇见博物馆。

  “昨天我们西方美术史课上刚讲过威尼斯画派,老师推荐我们来这里看展览。”20岁的陈怡告诉记者,遇见博物馆这样的私立博物馆逛起来很舒服,展品也令人惊艳。

  “相比国有博物馆‘大而全’的特点,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更倾向于‘小而专’,在展览主题、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更多创新和灵活性。”遇见博物馆创办者秋童说。

  在遇见博物馆,参观者可以租到语音导览器。为了吸引年轻人,展厅里设置了网红打卡点供参观者拍照发社交媒体,还隐藏了多个盖章点,供人们集章留念。

  秋童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就喜欢参观各种博物馆。“后来有机会去海外看博物馆,更坚定了我办一家博物馆的想法。”她说,创建博物馆的初衷是,一方面可以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也让中国人更了解海外文化,尤其是一些暂时没有机会出国的人,可以在博物馆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

  目前,秋童的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成都开办了5家遇见博物馆,累计举办展览80余场,接待观众逾350万人次,参观者主要为“Z世代”人群及亲子人群。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有备案博物馆656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达2175家,占比超三成。

  遇见博物馆定期会举办不同的展览,而有些私立博物馆则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比如张敬轩2018年创办的大连世纪留声·世界音乐文化博物馆。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大连世纪留声·世界音乐文化博物馆当日组织的一场百人古筝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在馆外广场驻足观看。

  这家三层楼高、展览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馆藏有30余万张经典音乐唱片和1.2万余件其他展品,包括风琴、钢琴、八音盒、留声机、法国巴洛克风格鎏金雕刻古董钟以及曾侯乙编钟的复刻品等。

im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4c2b63a3c1a9f674.jpg">
  在大连世纪留声·世界音乐文化博物馆展出的19世纪早期的约翰·布罗德伍德九尺大三角钢琴(2023年5月18日摄)。新华社发

  曾是一名音响师的张敬轩自幼对音乐感兴趣。“小的时候听收音机,听磁带,一盒磁带反复听也不嫌腻。”他说。

  2007年,张敬轩萌生筹建音乐文化博物馆的想法,但是实施起来十分困难,尤其是文物的收集。

  留声机由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当收藏到200多台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声机时,张敬轩想,如果能把留声机发明人的藏品收藏过来就更有意义了。

m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5aefd21fbe86ce39.jpg">
  大连世纪留声·世界音乐文化博物馆展出的19世纪末的留声机(2023年6月1日摄)。新华社发

  “我花了大量时间找到爱迪生的传人,老人有一家私人博物馆,收藏着数百台留声机。”他说。最初老人不太愿意,但是经过张敬轩“三顾茅庐”,老人终于被打动,将一部分留声机交由张敬轩带回中国收藏。

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92b909cff48abf93.jpg">
  大连世纪留声·世界音乐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曾侯乙编钟复刻品(2023年10月1日摄)。新华社发

  从2018年开馆至今,这家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者近190万人次,参观者以对音乐感兴趣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居多,还有许多国内外知名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慕名前来。

  “私立博物馆是公立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吉林省博物院研究馆员黄岚说,私立博物馆大到四川建川博物馆、北京观复博物馆,小到乡村里个人开办的剪纸博物馆、草编博物馆,各具特色。

  她表示,私立博物馆逛起来氛围比较轻松,像是走进了别人家的藏宝库,而且互动体验感更强。

  王晨到遇见博物馆是为了给自己“补课”。看着墙上展示的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关系图,这位34岁的妈妈告诉记者,这对于像她这样没有美术基础的参观者很有帮助。

  “小时候,父母尽力让我们吃饱穿暖,却很少带我去博物馆。”她说。

  而现在的富足生活让人们有了更多追求。王晨说,9岁的儿子喜欢做手工,她希望带孩子更多地了解艺术,帮孩子找到他喜爱的东西。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曾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一项关于参观博物馆体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九成受访者去过博物馆,约四成受访者每年去1至2次博物馆。

  “博物馆不应该是‘高冷’的。”张敬轩说,“它应当成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标配。我们应该让‘走进博物馆’成为当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记者白旭、程露、王莹、张博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