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在10%左右,换言之就是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患有胆囊结石。对此,长沙京石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小攀表示,胆囊结石并不是一个无法治愈的疾病,所以说结石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陷入以下这四大认知误区,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不断发展、恶化,最后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李小攀介绍关于胆囊结石的四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结石还小,就可以不用管

很多人在查出胆囊结石后,总会特别关注彩超报告中显示的结石直径大小,如果说结石直径还很小,尤其是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结石,那么他们就会抱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这么小的结石,就算不管应该也没什么大碍。

李小攀指出,有这种想法的结石患者无疑是大错特错,因为胆囊结石的危害程度轻重、是否需要就医治疗,并不是单以结石的大小来判定。像这种小的胆囊结石,同样可引发“大危害”。

这是由于小的胆囊结石更容易随着身体的运动或者胆汁的排泄而向外移动,若是移动至胆囊颈部或是胆囊管处,造成胆道系统梗阻的话,那么在引发剧烈胆绞痛症状的同时,还会使胆囊迅速发炎、水肿而迅速丧失功能,甚至有并发感染,引起胆囊坏疽、穿孔等风险。

即使结石顺利从胆囊颈部和胆囊管中通行,也极易滞留在胆总管中形成嵌顿,从而继发形成更为危险的胆总管结石。届时不仅病情变得更为严重,处理难度也会更大,而且还将引发梗阻性黄疸、胆源性胰腺炎等可致命的并发症。因此,千万不要以为结石小就掉以轻心。

误区二、结石不痛,就代表病情不严重

生活中,很多患者只有在结石发作引发剧烈腹痛时,才会选择到院就医处理,所以就容易给大家营造出一种假象:只要结石不痛,就代表病情不严重,与结石“共生”也没关系。

但实际上,这种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就像埋在体内的一个“定时炸弹”。轻者,可随着结石对胆囊壁日积月累的摩擦、刺激,而导致胆囊在这种悄无声息的情况下逐渐丢失功能;重者,随着病史的延长和结石的体积增大、数量增多,还会大大增加胆囊癌变风险。

“所以说,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并不等于无害,更加不能等同于它的病情就不严重,不需要就医处理。”李小攀总结道。

误区三、结石很常见,得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生活中查出有胆囊结石的人群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很多家族中有多人同患结石的情况,因此有不少的人就会觉得“结石是种常见病而已,就算得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不需要特别注意。”

对此,李小攀表示,结石病虽然日趋常见,但它毕竟是体内的一个异物,如果长期放任不管的话,那么除了会使得胆囊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胆囊功能日渐受损外,还可能会引发其他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是致死率极高的胆囊癌。

因此,即使身边患结石的人群再多,也决不能对它忽视大意,务必要及时就医,这样才能将胆囊结石的危害扼杀在摇篮里,避免酿成大错。

误区四、反正动手术要切胆,晚点治疗也没关系

在治疗胆囊结石的认知上,很多人都误以为:反正去医院动手术就是要切胆,既然这样那早切晚切都一样,晚点去医院治疗也没关系。

“对于这个误区的解答,需要分两个方面进行。”李小攀解释道,首先,目前临床上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切胆和保胆取石两种。对于胆囊结石患者,医生在治疗时,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人性化的处理,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即如果患者胆囊功能良好且有保胆诉求者,就应尽量趁胆囊状态良好时,及早采用超微创经脐无痕保胆取石术,将结石取净的同时保留住完整的胆囊。如果胆囊已无功能,那么为了避免出现病情进一步发展诱发胆囊癌变的情况,就应毫不犹豫的尽早将胆囊切除。

所以,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方式并不是只有切胆而已,还有保胆取石手术治疗这种方式,而不管是切胆还是保胆取石手术治疗,都讲究“宜早不宜晚”,否则拖延得越久,病情就越容易加重、恶化。

最后,长沙京石医院专家提醒,胆囊虽是人体内的一个小器官,却对人体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消化和免疫器官。因此,在对待胆囊结石这一问题上,一定要遵循早查早治原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结石对胆囊功能的损伤,提高保胆取石成功几率。(通讯员 黄雅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