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撕毁《慕尼黑协定》,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在德军的精良装备下,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地区迅速沦陷。11月30日,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第三个月,苏联发动芬兰战争,四个月后以苏联惨胜结束,这次战役让世界看到了苏联的窘况,也让德军看到了入侵苏联的希望。
1941年6月22日,被英国皇家空军牵制已久的德国军队,决定撕毁苏德互不侵犯的协定,纠集了其附属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兵分三路对苏联进行突袭。至此,苏联成为欧洲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战场。
令人惊奇的是,“冬季战争”赢得分外艰难的苏军,却在最初装备不如德军的情况下,成功取得了苏德战役的胜利。那苏联为何能够让德国折戟投降呢?
1940年6月22日,法德签订康边停战协定后,希特勒认为西线很快便能取得胜利,于是便将入侵苏联的计划提上了日程。1940年8月,在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一军需部长保卢斯的指导下,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圆满出炉,但在英军的牵制下,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该计划并未直接实施。
1941年6月22 日凌晨,德军从俄罗斯西部,分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进攻。由于苏军并未设防,因此战争一经打响,苏联西部的66个机场便遭到袭击,半天时间内就有数千架飞机被摧毁;其中,近八百架是在还未起飞时便被炸毁,剩余的则因指挥不当而损坏。
事实上,苏联并非是完全没有预料到德国的入侵,相反,苏联早在德国横扫亚欧大陆时,就已经开始有计划地搬迁国内的工业,建立防线,在边境增派军队。只是斯大林过于自负,他认为苏联军事强劲,再加上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德军并不敢轻易进犯。
甚至在英国和本国间谍告知斯大林,德国制定了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时,他还怀疑这只是英国的诡计,是其为了将苏联拉入战场,减轻对德作战压力所捏造的。所以当德国真的开始进攻时,苏联所设立的军备和部队,因为缺少警戒,最终不仅没有发挥其作用,反而还成为德军“收割”时的“人头”!
1941年6月29日,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完善的计划,德国北、中、南三个集团军群,在没有遭遇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分别推移到了维纳河、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和基辅附近。而苏联因为反应不及、指挥人员经验不足,战斗打响不久后便被歼灭了28个师!仗打到第18天的时候,苏军就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以及1500辆坦克。遭遇如此惨重的损失,除了与斯大林没有正确的判定形势有关,还与苏联军内的人才调零有关。
1934年末,列宁格勒省委第一书记谢尔盖·基洛夫遇刺身亡,同日,见证基洛夫暗杀事件的人员及凶手,均遭遇车祸去世,“基洛夫暗杀”事件就此成为悬案。受该事件影响,苏联在斯大林的执政下,爆发了政治镇压、迫害运动,史称“苏联肃反运动”。
在该次运动中,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及知识阶层各领域尖端人物,均遭遇迫害......这直接导致运动结束后,苏联军队丧失了大批经验丰富的将领,由于新任将领经验不足,作战能力也随之迅速下降;同时因丧失了大批优秀科学家,军队武装也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难题。
因此毫无疑问地,在苏德战争前期,苏联一直面临惨败的局面。
苏德战争
当然“肃反运动”的影响不限于此,运动过后,苏联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以斯大林为首的绝对指挥权。这种模式的统治,在苏德战争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为苏联迅速调动兵力、迎击敌人、扭转战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国内人民发表演说,号召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法西斯势力作斗争。在“斯大林统治模式”下,进入七月后,连同内地军区在内,整个苏联武装力量总数迅速增加到了1000万人左右!只是据《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记载,苏军在该时期的装备依旧不敌德军。
因此尽管苏军展现了无可比拟的动员力,但贸然将大量军队开赴战场依旧是不明智的;据统计,仅在苏德战争前期,苏军就损失了1467万军队!其中约有800万到900万人是不可恢复的人员。斯大林在意识到“装备是苏军的短板”后,便开始号召集中力量生产武器。为了能够迅速赶超德军的武器数量,在政府的呼吁下,苏联的民用工业几乎被压缩至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重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1941年8月,美国通过苏联驻美大使正式通告,决定启动对苏援助。在初期遭遇灾难性失败后,苏军能够稳定占据且反败为胜,美国对苏援助尤为至关重要。据记载,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向苏联援助飞机一万多架、各类型车近五十万辆、军用物资及炸药30多万吨.....苏联的主要物资运输线——铁路被德军炸毁后,美国还向其提供了价值一百万美元的公路建筑机械、以及近20万吨的食品。
1941年10月2日,希特勒发动“台风行动”,决心在冬季来临之前拿下莫斯科;此时的苏联早已从最初的惊慌失措中平复下来了,苏联军队也早已整装待发。以俄罗斯族为主的苏联,拥有着不屈的民族意志,在拿破仑称霸欧洲的时代,不服输的沙皇就曾带领俄国处处与其作对,即便是数次失败也不曾认输,在法国入侵莫斯科时,还差点将拿破仑的大军全部覆灭。
这一次,当德军逼近莫斯科城下时,同样遭遇了拿破仑军队的“待遇”:虽然德军消灭了大批苏军有生力量,但却并没有磨灭俄罗斯族人保护家卫国的热情!当朱可夫在诺沃扎维多夫斯基—克林—伊斯特纳水库—伊斯特纳郊区—扎沃隆基—红帕赫拉—谢尔普霍夫—阿列克辛组织起新的防线时,莫斯科市民也以极高的热情,组建了3个工人师、16个民兵师和数百个巷战小组,参与战斗。
气候环境永远都是人类跨不过去的“坎”,在历史上,诸多军队都曾因为环境气候铩羽而归,比如忽必烈出兵日本,却因天气恶劣被迫撤退;再比如英西之战,西班牙因遭遇风暴而崩溃。
而苏联作为一个纬度较高的国家,当敌人选择在冬天入侵时,寒冷的气候就成为了苏联最强的“护卫”!在19世纪,沙俄能凭借寒冷的气候,迫使拿破仑军队撤军;在苏德战争中,苏联亦能凭借此处于优势地位;巧的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的天气变幻得异常快。
10月18日,在中路德军推移至莫扎伊斯克时,苏联开始下雨,泥泞不堪的道路给德军带去巨大的阻碍,为苏联赢得了更多喘息之机。进入11月后,苏联开始降霜,泥泞的道路变得坚硬,不少士兵开始出现冻伤现象;进入12月份,苏联天气下降至零下40度,德军武器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灵。而苏军由于早有准备,其新式坦克T-34、T-35在严寒下仍能照常发动。
12月5日,在涅科夫的指挥下,加里宁方面率先对德军发动反击;当战争持续到月底时,苏军已收复了克林、卡卢加、加里宁等城市,解除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1942年7月17日,苏德战线进入稳定期后,希特勒决定攻打苏联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共持续了199天,是二战中最为惨烈的战争,也是苏德战线的转折点。
当时,由于苏联在该地区备军不足,德军不顾损失大量增兵,导致苏军一直处于溃败状态。为了防止军队不战而败,令苏联丧失这座重要的战略城市,斯大林下达了“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面对德国时,无论付出多大的人员伤亡,都要誓死保卫祖国;如果擅自撤退,将被视为祖国的叛徒并接受处理。
1943年2月2日,在法令的压力下,苏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后,苏德战争的战略主动权由苏联掌控,直到苏军占领柏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