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六月,处罗可汗派遣其弟步利设寇略并州,突厥人肆虐三天,唐军眼睁睁地看着敌寇虏走了很多美妇人。
其实这次入侵突厥只有两千骑兵,以李世民的战斗力对付他们不成问题,为什么不抵抗呢?真的如某些人所言,李世民靠女人安抚突厥人吗?
估计看到这个问题,“太宗迷”和“太宗黑”们又要打起来了。不过,这件事没那么复杂,读历史也不应该预设立场,而是基于史料进行理性分析和探讨,如果仔细研读过两唐书就不难发现,这件事跟李世民没一毛钱关系,责任人是并州大总管李仲文。
武德三年(620年)前后,李世民确实在并州征战了半年之久。前一年十月,刘武周在突厥人的支持下攻入并州,从马邑一路打到太原、绛州、晋州、蒲州,山西之地(河东)被完全攻陷。
那地方是大唐的龙兴之地,也是关中的重要门户,刘武周只要跨过黄河,战火很快就烧向长安。
这是新生的大唐帝国第一次面临生死存亡之际,高祖李渊亲临蒲州督战,秦王李世民和永安王李孝基等悉数奔赴前线,打响了著名的“河东保卫战”。
李世民利用敌人战线过长,补给不足的弱点,以消耗战拖垮了宋金刚,并于武德三年(620年)二月展开反击,他连续追击七天七夜,行程数百里,彻底击垮了刘武周大军,一举夺回了并州。
四月,李世民班师回朝,李仲文以检校并州总管之职留守并州。
六月,突厥人入寇并州,掳掠妇女。此时,李世民正在长安筹备东征(七月率军出关)王世充,根本不在并州,这个锅不该由他背,他也没权力对李仲文指手画脚。
那么,李仲文为何不抵抗呢?按照史书说法,李仲文心生僭越的念头,并且早与突厥人勾结在了一起。不过,这个说法恐怕未必靠得住。
李仲文出身很高贵,他的爷爷就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弼,北朝大名鼎鼎的赵郡李氏子弟。李仲文有一个堂侄,他就是瓦岗寨寨主李密。
隋末时期,天下枭雄并起,李仲文也在关中“拉杆子”,组织了一支武装,活动在鄠县周边。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太原举兵,其女平阳公主回到老家鄠县变卖家产、招募壮士,也组织了一支队伍。
为整合力量,平阳公主派家奴马三宝为使,说服周边的武装力量聚合在平阳公主的旗下,形成统一的力量,李仲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成了平阳公主帐下的大将。
是不是很奇怪,明明侄子在瓦岗寨搞得风生水起,李仲文为何不支持自家的事业,偏偏给一个女人当跟屁虫呢?
其实从历史环境的角度思考,李密选择瓦岗寨就是一个错误,他放弃了家族身份的优势,在一个相对恶劣的环境里白手起家,这就是李密后来失败的根本原因。
李仲文在关中起事,这个举动远比李密更聪明,他之所以选择平阳公主也是这个原因。
平阳公主乃一介女流,历史的客观环境决定了她不可能有太大的影响力,李仲文之所以选中她,其实投资的是她的父亲李渊。
李渊世袭唐国公,“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孙子,隋炀帝的表哥,关陇门阀集团的扛把子,有一呼百应的能量。李仲文自度分量远不及李渊,所以甘当绿叶。
这个抉择表明,李仲文是个聪明人,善于审时度势,政治眼光非凡。
李仲文的这笔投资很快就见到了回报,不久李渊登基称帝,他被加封为太常少卿。
从武德二年起,李仲文就一直在并州作战,打了不少胜仗,也输了一些战斗,最惨的一次做了俘虏,后来逃回来了。
并州的形势相当复杂,既有突厥人的频繁入侵,还有刘季真这样的胡人武装,还有刘武周之流的叛乱武装。相较于突厥骑兵,唐军当时的战斗力确实还存在差距,李仲文能取得那样的成绩已经实属不易。
那么,李仲文勾结突厥,企图僭越称帝之说哪里来的呢?
原来,突厥的这次入寇后不久,李渊就接到骠骑大将军可朱浑定远的举报:李仲文勾结突厥人,企图趁唐军攻打王世充,关中空虚时袭击长安。
李渊吓了一跳,这也太阴了,怪不得不抵抗呢?于是他赶紧亡羊补牢,令太子李建成率军驻守蒲州以防不测,同时令唐俭为安抚大使,出使并州,宣布废除并州总管的设置,令李仲文回朝述职。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唐俭将调查报告提交给李渊,列举了李仲文的四宗罪:
- 其一,听信妖僧志觉的胡言乱语,说李仲文身上有五色光,还有金狗护卫;
- 其二,自称是龙体附身,妄言自己才是“桃李子”,为了附会这个说法,还特地娶陶氏之女为妻;
- 其三,勾结突厥,与处罗可汗达成协议,将来称“南面可汗”,在河北割地称王;
- 其四,有贪赃枉法的行径。
接到唐俭的报告,李渊不敢怠慢,令宰相裴寂、陈叔达、萧瑀三位宰相共同审理。很快,三人得出结论:唐俭所奏属实,李仲文谋反罪成立。于是,李仲文因此被处死。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李仲文连两千突厥骑兵都不敢抵挡呢?原来这家伙早就是个“唐奸”了。
不过,这个说法恐怕未必靠得住,史书的记载也未必可靠,我们提几个疑点。
其一,既然李仲文已经与突厥勾结了,为什么非要来这么一次规模不大的劫掠?难道就为了得到这一批美女?这不是打草惊蛇,将李仲文往火坑里推吗?
其二,唐俭宣布废除并州总管,并要求李仲文回朝,假如李仲文与突厥勾结,这个信号还不够明显吗?他凭什么就老老实实回朝了?正常反应应该是提前举事嘛,实在不行逃跑也是可以的,唯独束手就擒不符合逻辑。
其三,李仲文心生僭越之心的说法不大符合他的为人。我不是说李仲文有多高尚,而是指他的“识时务”。当初在关中,平阳公主其实也谈不上有多强,在那种情形下他都坚信李渊比他有资格成大事,如今李渊已经做了皇帝,他凭啥自信心爆棚了?
其四,假如李仲文与处罗可汗有秘密协议,知道的人肯定非常少,唐俭是如何知道的呢?假如有实锤的证据,史书就应该说出来,为什么没提呢?
其五,所谓妖僧直言、桃李子之说,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怎么解释都行,看谁更有话语权而已。当初隋炀帝非要说“桃李子”就是李金才、李敏叔侄,结果导致二人冤死。如今朝廷非要以此给李仲文定罪,他能有什么办法?
负责调查的唐俭是个“落拓不拘规检”的人,他长期负责外事工作,跟突厥人打交道比较多。但从史料记载看,这个人有点“迂直”,不知变通,不够聪明,人缘也一般。
这种人最大的好处是讲原则,忠诚,但弊端就是容易上当受骗,固执,认定的东西很难改变。
那么,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性呢?那就是唐俭不喜欢李仲文,先入为主地认为李仲文就是“唐奸”?或者中了可朱浑定远的奸计,甚至突厥人的离间计呢?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更符合逻辑。
那您可能要说:有一个硬伤,李仲文为何不抵抗区区两千人的突厥骑兵?这很不合常理,你要说他不是“唐奸”,怎么解释呢?
由于史书对这个时间的记载过于简单,仅留下短短的三十多个字:“处罗以弟步利设骑二千会并州三日,多掠城中妇人女子去,总管李仲文不能制。”我们很难有确切的解读,不过也可以略作推理。
首先,突厥骑兵以速度见长,并州太大,两千人的队伍目标不算太大,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里,李仲文想要寻找、拦截他们并不容易。
其次,就算能拦截,也未必打得过。李仲文在并州一年多,多次打败刘武周、刘季真,唯独碰到突厥就拉胯。其实不光李仲文如此,即便牛如李世民,也曾经吃过突厥人的亏。
没办法,那时候正是突厥人的顶峰时期,大唐刚刚立国,不能集中力量对付他们
再其次,突厥仅有两千人,还不是处罗亲自领兵,很明显这仅是一次不重要的军事行动。处罗究竟想干嘛?真的就是为了解馋?当然不是,应该就是为了替刘武周、宋金刚的失败找面子,同时牵制李世民在洛阳的行动,劫掠妇女只是顺手牵羊。
既然如此,李仲文也犯不着为此冒险。当然,这么说对被掳走的妇女很不公平,但没办法,大唐当时确实有心无力。
最后,史书也明确说了,李仲文是“不能制”,而不是“不想制”。这个“不能”既包括李仲文的实力所限,也包括当时的战略需求。
什么战略需求呢?那就是征伐关东。当时大唐的主力都在洛阳打王世充、窦建德,对突厥人只能以稳定为首要条件。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旦跟突厥人发生战争,大唐必须分兵,能吃得消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