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羊,编辑:小市妹

3月28日,光大银行A股股价一度跌超9%,H股股价一度跌超13%。

从消息面来看,股价的暴跌可能和光大银行一份营收利润双降的年报有关系。

3月27日晚,光大银行披露了2023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456.85亿元,同比下降3.92%,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净利润407.92亿元,同比下降8.96%;

3月28日上午,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在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说道“早上我也看到了资本市场对光大银行的反馈。我想跟大家讲的是,光大银行经营的基本面是稳定的,也没有应该披露而没有披露的重大风险事件,请大家放心,我们对光大银行的未来充满信心。”

实际上,近年来光大银行的业绩增长已经逐渐露出疲态。

在营收上,光大银行的营收增速自2019年便不断下滑,到2023年上半年便陷入-2.47%的负增长,增速更是创出了近10年来的新低。

此外,光大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动能已经不足。自2014-2020年,公司净利润增速大多低于营收,低个位数增长已经是常态。

2019年和2021年随着行业回暖,光大银行净利润增速曾短暂反弹到10%以上,之后再次进入到低增长区间。到2023年上半年仅增长了3.32%,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排在倒数第3位,并不算高。

对于光大银行业绩动能低的原因,一是净息差问题,近年来随着净息差的不断下滑,规模对利息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小。且光大银行也没有通过加快贷款规模投放来抵消净利息收入的下降。

数据显示,自2019-2023年上半年,光大银行净息差从2.31%一路下降到1.82%,同期资产规模增速自2020年达到13.41%后便不断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仅7.26%。

也因此,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主力业务净利息收入增速已进入负值区间,为-3.43%。但整体净利润增速仍然为正,主要得益于贷款减值损失计提的减少。

而到2023年末,光大银行净息差已经降到了1.68%,同比下降25个BPs。

而光大银行资产规模增长放缓,更多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由于造血能力缺乏,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近年来不断下降,由2019年的9.2%降到了2022年的8.72%,逐步接近7.5%的监管红线,只能依靠融资来缓解。

2023年3月,光大银行300亿的可转债转股落地,这才使得其2023年上半年核充率反弹到了9.04%。但依靠融资并不是长久之计,加快提升造血能力才是正道。

此外,光大银行净利润增长乏力也与较高的管理费用和贷款减值损失密不可分,对净利润的侵蚀很大。

自光大银行2010年上市以来,随着营收的增长,管理费用也水涨船高。到2022年,管理费用由125.9亿增长至422.79亿,增幅为2.36倍;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规模增幅更大,由34.9亿扩张至506亿,增长幅度达13.5倍,已经超过448.1亿的净利润规模水平。两项庞大的开支牢牢限制住了净利润规模的增长。

银行业作为典型的重资产行业,网点及相关人员设备的投入和维护都造成了较高的管理费用。但对于贷款减值损失这一风控指标,完全可以通过加强风险控制来管理。

如股份行龙头招商银行,2022年虽然管理费用超过千亿,但贷款减值损失仅567.51亿,位居股份行第4位。

近年来,光大银行不仅是被罚款,高管被带走调查、贷款减值损失高居不下等消息也是屡见报端。在业务转型道路上,“带病”前行注定走不了多远。

近年来,光大银行不时被爆出大额罚款,已经成了监管层惩罚名单上的常客。

2020年初,因为未按规定识别客户身份及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监管层对光大银行的一次性罚款金额就超过了1800万。

据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光大银行合计被开出66张罚单,罚款金额达3084万,在12家股份行中均排在第5位。

与此同时,光大银行的投诉量也居高不下。

2021年,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光大银行在当年股份行投诉总量排名中遥遥领先,以18532件的成绩领先中信银行近2000件,妥妥拿下第一;2022年,光大银行有所收敛,但投诉量也超过了10000件。

2023年第一季度,光大银行的投诉量为3045件,在股份制银行中位列第3。其中信用卡业务的相关投诉为2312件,占比超75%。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光大银行有累计超7400条投诉信息,涉及信用卡的投诉主要集中在高额收息、强制收取手续费、暴力催收等方面。

屡屡曝光的贪腐问题也是光大银行内控不力的一大体现。

自2021年以来,整个光大集团就已经有十余位高管落马,光大银行成为金融反腐的中心。包括光大集团前两任董事长唐双宁和李晓鹏、原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张华宇、南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周江涛、交易银行部原总经理夏伟等。

此外还有信息科技部业务经理陈玉河、债务融资和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杜雄飞等也因为涉嫌违法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需要注意的是,光大反腐的余波还没结束。不仅要拔出萝卜,还要把泥给带出来。例如已经落马的副行长张华宇,就在查其涉嫌利用职务之便违规安排在光大系统工作的数十名亲属。未来光大还会爆出多少涉案人员仍是个未知数。

如此大面积的管理层坍塌,在整个银行业都实属罕见。由此带来的管理层频繁变动,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营的不稳定。

在银行业,得零售者得天下已成为共识,企业纷纷向零售业务转型,光大银行同样如此。近年来,光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零售业务收入已经超过了公司业务。

财表显示,2022年光大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659.86亿,高于公司业务的575.43亿。但问题在于,该业务所贡献的利润却只有63.58亿,占公司利润总额比重只有9.64%,还不及公司业务258.44亿利润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银行业零售业务的收益率是明显高于公司业务的。2022年光大银行公司业务的贷款收益率为4.32%,低于零售业务的6.05%。在零售业务收入规模较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利润理应也高于公司业务。

光大银行这样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零售转型的成效不佳。

问题的背后,是光大银行高额的业务管理费用和贷款减值损失的计提,随着零售业务收入规模的扩大,管理成本和信用风险也大幅提升。

其中业务的管理费用支出为242亿,高于公司业务的164.74亿;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为346.3亿,同比增长了22.9%。两项费用合计达588.3亿,严重侵蚀了业务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零售一哥”招商银行零售业务信用减值损失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才339.66亿,低于光大银行零售业务的减值计提规模。

到了2023年上半年,光大银行零售业务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规模所有减少,为147.37亿,相对于上年的179.28亿减少了31.91亿。相应的业务贡献利润也上升到了85.23亿,但仍低于公司业务的102.55亿。

光大银行较高的贷款减值规模,必然与其不良贷款有关。

2023年上半年光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88.21亿,其中零售业务不良贷款为179.22亿,公司业务为308.99亿,虽然公司业务不良贷款高于零售业务,但所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仅为95.31亿,明显低于零售业务。

这直接说明了光大银行零售业务的风控体系存在漏洞,也是公司内控问题的折射。与招行等成功转型案例不同的是,光大银行或许是对业务前景过于乐观,一味追求规模。然而,业务高收益率往往对应的是风险偏好更高的客群,自然需要更为严格的风控。

财富管理同样是光大银行的战略重点,也是前董事长李晓鹏重点聚焦的业务,但效果并不明显,还需要继续观察。

近年来,光大银行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虽然增长比较快,由2019年的38.45亿增长到2022年的80.21亿,但无奈收入规模依然较小,只占全部手续费收入的近3成,与超1500亿的营收体量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

此外,财富管理业务由于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增速也开始放缓。2022年当年收入近乎平增,2023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7.96%。而相对于自身超2.5万亿的零售资产规模,财富管理业务还有进一步挖掘空间。

对于光大银行整体的手续费中间收入,自2018年大幅下跌后就一直处在恢复状态,离2017年前期307.74亿高点还有不少差距,对公司营收的贡献程度也相对较弱。

综合来看,稳定管理层、强化内部风控仍是当下光大银行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快财富管理业务的挖潜力度,形成新的增长点,才能使其逐步回到良性的增长轨道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