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茜
编辑|阿至
当夜幕降临,大多数城市都由喧闹归于平静,汕头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作为美食名城,这里的夜晚少不了吃,从牛肉火锅到海鲜生腌,不论地上跑的、海里游的,都能让汕头人做出自己的特色,不仅满足了本地人的胃,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仅在小红书平台上,汕头相关的笔记数量就有超208万篇,其中“汕头美食”搜索排名前列。
如今,汕头美食不仅成为一种在地文化和城市标签,科技加持下的自动化生产和产业配套也让汕头食品走向全国。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牛肉火锅 —— 一个本地出租车司机对我们脱口而出的必吃榜,从牛打哪来、到人去哪吃,如数家珍。当地爆火的餐厅比如杏花吴记,高峰期甚至要等位四小时。
被广为称道的除了牛肉火锅,还有牛肉丸。用一句潮汕话来形容,就是“里面‘工大’”,意为制作时需要耗费大量手工、人力、时间,“下的功夫很大”。因此也有人戏称潮汕牛肉丸是“丸类中的爱马仕”。
汕头街边散称牛肉丸,图源小红书探店博主@暴躁皮蛋
这一曾经以手工捶打为主的品类,过去主要在当地的小作坊销售,多是“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但近年来,随着自动化设备和冷链运输能力的提升,低温肉制品市场迅速扩张,依托产业链的成熟,潮汕牛肉丸的生产也走向规模化、智能化,并借助近两年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渠道崛起的红利,率先从线上打开全国市场。
目前,这一领域的品牌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主打速冻火锅丸类制品的品牌,如海欣、安井、海霸王,成立时间相对较久,在中国速冻食品领域占据先发优势;另一类多起源于广东潮汕一带,以牛肉丸为拳头产品打爆款,如潮庭食品、潮迹食品等,其中不乏近几年才崛起的新锐品牌。
后者之所以被称为“丸类中的爱马仕”,也是因为含肉量更高、口感更脆弹,吃起来鲜嫩多汁。潮迹创始人黄子衍向我们提到,“潮迹牛肉丸的含肉量在90%以上”。另据《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汕头牛肉丸》规定,汕头牛肉丸(牛筋丸)原料中的牛肉总含量也不能少于90%。这就跟淀粉口感较重的传统火锅速冻丸类产品拉开了差距。
公开报道显示,目前潮汕牛肉丸产值已超百亿。从地方特色走到全国餐桌,背后是传统产业的新故事。
走在汕头的产业园区里,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这一变化。原本低矮的房屋被扩建成现代化的大楼,自动化设备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简化人工操作。一接到订单,外面的冷链车就开始驶向全国各地。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高效地运转着。
潮迹食品产业园区
一颗牛肉丸的诞生为了解潮汕牛肉丸加工产业,我们来到了潮迹位于汕头市澄海区金鸿公路的产业园区。潮迹是一家创立于2019年的潮汕特色食品品牌,起家于线上,于2020年开始打造供应链,目前正在铺设线下渠道,其主营的爆款产品便是潮汕牛肉丸。
走进潮迹的产业园区,先看到的是一排大型冷链车,用于装载和运输生产出来的货品。订单多的时候,比如618、双11,冷链车的发动声和人工装货的身影充斥整个园区,映衬市场的繁荣。冷链车后面是一座四层高的大楼,用于储存潮迹的原料、订单配送、产品周转等。
潮迹工厂园区,一层为冷链运输车停靠位
潮迹主营产品的生产工厂位于园区的左侧。据黄子衍介绍,“整个工厂投产两千万,现在平均一天可以生产20-30吨产品”。
一般来说,传统手工制作的潮汕牛肉丸有十分繁杂、挑剔的工序。比如,先要将合适部位的肉挑选出来,再根据肉纤维的走向切块,接着要人工用每秒3-4次的速度用大铁棒快速捶打成肉浆,出胶后还要加入冰水保持低温,再加入配料,最后进行水煮,等待冷却。尽管过程耗费了大量人力,仍然难以保证品质的一致,且产能有限。
而自动化的机器,则既可以提高生产效能,又能保证品质的稳定。
在潮迹工厂里,做牛肉丸的第一步是由工人对原料进行分解。每天,屠宰厂都会送来新鲜的精瘦牛后腿肉,交由工厂的工人处理,以最快的速度去膜剔筋,再改刀分装,随后进行低温预冷,将温度降到适合冷藏的程度。
这一步目前还比较依赖人工,需要借由人工的经验和手艺来保证原料质量。接下来,处理好的原料就会进入刨肉机和绞肉机,进行初次加工。
刨肉机和绞肉机
这道工序完成后,就到了最重要的打浆环节(也就是传统人工制作中的捶打环节),正是这一步决定了牛肉丸是否脆弹。
想要保持口感的正宗,打浆环节其实需要复刻人的“手工制作”。一方面,潮汕打浆机区别于传统肉制品工厂的点在于,潮汕打浆机不采用刀片,且会把“桨”设计得粗壮厚实来模仿传统抡打;另一方面,转速需要保持与人工更相似的低速拍打,而非高速斩拌。
机器的引入是为了突破人的极限,但为什么在打浆环节,“低速抡打”比“刀片高速斩拌”更好?因为低速抡打是利用“桨”的离心力让肉浆与桶壁形成碰撞,肉蛋白在“甩打”的半小时中能够缓慢析出(刀片高速斩拌至多只有十几分钟),这是形成脆弹口感最重要的环节。
在整个过程中,打浆桶恒温保持在零下5度,肉浆保持在0度,因为低温可以避免肉浆提前凝胶化,且潮汕打浆工艺生产的浆体胶原质含量更高,无需添加其他胶体辅助凝胶。
大约半小时左右,等到肉浆都凝固在一起,这一步骤就完成了。为了突出潮汕风味,工人还会在肉浆中加入特色调料。
接下来,肉浆会进入机器定型成丸。整个定型的过程分为三步:先在40-60℃的温水中凝胶,再进入提升机高温煮制成型,最后封闭冷却。之所以要设置这么多步骤,是为了带走丸子表面的水珠,保持中心的水分,避免过分干化。
使牛肉丸冷却到常温的环节,以便进行包装
之后,定型冷却好的丸子会进入自动化包装的流程。过去,传统人工包装时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克重不一样,一颗牛肉丸难免多几克或者少几克,很容易引发消费者投诉。
但现在在潮迹的工厂,每颗成型的丸子都会由提升机提到承台,再进入组合称,保证每包产品的克重合格后,再进入给袋式真空机,形成产品的内包装。而内包装好的产品要再经过重量选别称,克重不合格的则会被剔除。
目前,从肉丸定型到内包装的过程已经高度工业化,接近零人工介入。
称重承台
但这还不是最后一道生产工序。据黄子衍介绍,包装好的牛肉丸还需要再进行一层复审抽检,经金属探测、X光机检测、人工复选三层把控,确保每一包丸子里不会残留牛肉分解阶段余留的铁质、碎骨、塑料等,保证食品安全。
经过上述流程,新鲜的牛肉就被加工成一包包标准化的产品。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代食品生产的关键环节——速冻。新鲜生产出来的牛肉丸成品进入零下18度的速冻库,通过快速冷冻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压缩冷冻时长的同时可以容纳更大的出货量。
一套自动化生产流程下来,提高了工厂的订单反应速度和交付效率。黄子衍提到,“现在一颗丸子从原料到成品,只需要4个小时。”生产灵活性和效率提上去了,即使面对大促期间订单量高峰,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生产交付,既保证了食品新鲜,也能够避免库存压货。
潮迹工厂内的速冻库,一次性能够储存4吨产品
据悉,在工厂中操作这些标准化工序的工人,大多都是汕头本地人。牛肉丸产业的壮大也为他们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每天,进入生产或内包车间时,他们穿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口罩,安检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见证着一颗颗、一包包潮汕牛肉丸的诞生。
不养牛的汕头,如何因牛肉产业闻名全国相比因养殖优势而顺势发展牛羊肉产业的内蒙、宁夏等地,汕头从云贵川等地运输原料的模式不免让人好奇:没有养殖优势,为什么还把牛肉食品加工发展成支柱性产业?
1)美食文化传统塑造出的差异性若从源头追溯,则要回到十九世纪末。当时汕头作为港口城市,迎来了许多客家人,他们在此沿街售卖客家牛肉丸,推动了这一小吃在当地快速传播。之后,汕头本地人对牛肉丸的工艺进行了改进,将过去客家人菜刀刀背捶打的方式改成了铁棒捶打,提高了肉浆的质量,让潮汕牛肉丸从品质上具备了一定的差异性。汕头本地人告诉我们,“潮汕牛肉丸最大的特点就是脆弹”。
而后续,潮汕牛肉火锅又作为经典美食从潮汕走向全国,推动了作为涮品的牛肉丸的传播,在全国范围内积累了更广泛的知名度。
汕头牛肉丸,图源IC photo
对于城市来讲,一张差异化的美食名片能快速推动产业的发展。比如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广西柳州螺蛳粉在2022年就带动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00.7亿元,且预计之后还会持续上升。这种差异性能让品类迅速出圈,推动消费,再反推产业链向前发展。
2)跨省养牛,当地屠宰虽然潮汕地区牛肉消耗量巨大,但因为地处平原,人多地少,天然没有养殖优势。在现实的制约下,潮汕人找到的方法是“跨省养牛”:从云贵川等地运输山地黄牛,再在当地(短期)饲养后,依据严格的选牛标准进行屠宰。有数据显示,2023年,仅贵州就有超过三万头黄牛被运送至广东地区。
而等到饲养结束要屠宰时,潮汕人也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比如,牛的性别、年龄、是否交配过、肉质状态等都是影响因素,这些综合决定了一头牛能否出现在潮汕人的饭桌上。有些年轻的嫩牛因为肉质不过关,在屠宰时甚至会被直接淘汰。
为了保证肉质新鲜,有些火锅店、档口会选在临近屠宰场的位置,让牛肉从屠宰场到餐桌的时间能在“黄金六小时”内。
汕头杏花吴记火锅,图源小红书网友@青鸟
如今,当地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养殖、运输、屠宰、销售,每个环节都能在本地实现,补充了先天原材料不足的缺口。
3)地方的强力推动与把关地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和行业标准的完善。早在2016年,汕头当地10多家企业就联合发起成立了“汕头牛肉丸产业同业公会”,主要是为了规范当地牛肉丸的制作技艺和标准,促进规范生产。
此外,汕头市政府还有明确规定,带有“汕头牛肉丸”销售商标的产品,牛肉含量都必须达到90%以上。同时,汕头市政府还给予牛肉丸相关企业扶持,比如推动牛肉丸及预制菜产业金融帮扶等,缓解当地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
这些利好的政策、规范都推动了当地牛肉丸产业走向成熟,让这张差异化的城市名片能够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4)品牌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引进过去,阻碍潮汕牛肉丸工业化发展的原因就是产能。
据南都湾财社报道,如果是纯手工制作牛肉丸,平均每人每天可以做几十斤。后来随着机器的引入,产能才逐渐提升。黄子衍告诉我们,“10多年前的时候,汕头老牌机器的产能只有3、4吨,现在引入全自动化的流水线后,(牛肉丸单日)产能可以达到10-20吨。”
潮迹工厂机器,真空包装机
事实上,不管是老品牌还是新兴品牌,近几年都在夯实供应链。比如开遍全国的连锁品牌八合里海记牛肉店,不仅在门店附近建立了一整套供应链,包括屠宰场、加工车间、冷链配送车等,据报道其2019年还筹建了牛肉丸工厂;而成立于2005年的潮庭食品,现在已经引入了高速定型机、温度数控水煮线、空气冷却机等智能化设备。
正是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引进,提高了潮汕地区牛肉丸的产能。
5)抓住流量红利,打开线上渠道对于实体消费品来说,渠道能力几乎决定了一家创业公司的生死。相比于有限货架的线下渠道,以电商为代表的线上平台则是无限货架的逻辑,留给品牌的问题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让自己的产品被消费者看到?
借助图文社区、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内容营销和新电商,让多地产业都实现了“二次发展”。抓住流量上升期的平台红利,通过达人合作带货打开产品销量,同时不断输出好的内容作品和场景展示强化品牌认知。
以抖音上拥有128w+粉丝的“打丸哥”为例,就是借助抖音拓宽了销路。最初,“打丸哥”先是发布了许多关于牛肉丸制作、吃法等短视频,后因为一条感谢粉丝的内容爆火,正式打响了个人知名度,直接推动了产品销售。随着个人IP爆火,为了更高效地承接订单,他在2023年投产了新工厂,目前一天的产能在15万斤牛肉丸左右。
“打丸哥”账号,图源抖音
事实上,在产业扶持和助农推广的背景下,借助各平台的政策和流量激励,不少品牌方、个体创业者都是通过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渠道完成了0-1的积累。而潮汕美食文化的推广,也离不开以抖音、小红书为代表的内容传播的助力。
走向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汕头食品产业蓬勃发展,一颗牛肉丸为许多企业带来了新机遇。据冻品头条数据,疫情三年间潮汕地区牛肉丸企业数量增长预估超10%,不少企业市场规模年增长超30%。
如今,汕头牛肉丸企业继续加快从区域走向全国的步伐。据黄子衍介绍,潮迹2024年的战略之一就是拓展包括华北、华东地区在内的多省份线下渠道,进驻KA商超、会员店、折扣店等,并根据不同的渠道匹配不同的产品、策略等。比如要入驻盒马,就根据盒马的用户需求,推出更适合该渠道用户的克重包装,或者调整口感、风味。
想实现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工厂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在时间、产能、产品形态上都能根据渠道做出对应的变化。
可以看出,汕头牛肉丸企业从区域走向全国,背后有庞大的产业链作为支撑,更多的挑战则在消费侧,即怎样拓展食用场景,提高消费频次?
作为地方特色美食,过往牛肉丸更多局限在火锅、煲汤等场景中。但只有拓宽更多消费场景,才能有成为大众品类的潜力,继而走向全国。比如,潮迹目前也已研发出多种即食产品,匹配不同时段和场景的食用需求。
汕头牛肉丸,图源IC photo
除了国内市场外,部分汕头牛肉丸企业也在布局海外市场。据汕头牛肉丸产业同业公会报道,早在2023年7月,公会就和潮庭食品创始人陈志斌一同去往泰国,与海外采购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辟东南亚市场。
不止汕头牛肉丸这样的特色美食,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的餐饮、茶饮、咖啡等品牌纷纷布局海外市场。从产品属性来看,茶饮、咖啡是更大众化的品类,不需要重新培养消费心智。
而区域特色食品虽然对于海外市场相对陌生,却也能够凭借新奇的口味或者更便利的设计打开市场。即便是螺狮粉这样具备两极化口味偏好的地区特色食品,也因为方便食用等因素在海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数据显示,2023年柳州螺蛳粉全年出口3167.1吨,同比增加了19.4%。
要走向海外的潮汕牛肉丸,和要拓展全国市场的牛肉丸所面临的挑战似乎是相似的。到底能否维持曾经的“成功”,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图源36氪
2024年,36氪将深入中国一线产业带,以实地走访、独家对话、行业观察研究等方式,记录中国产业带变迁,深度链接中国工厂、品牌、平台、服务商和地方政府。
欢迎加入36氪产业带系列专题报道,感兴趣请与我们联系,vx:414023228。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