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跟您的爱人是人性多,还是兽性多?”
一次北京大学的座谈会上,一位北大女学生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提出了这样尖锐的问题。
这样粗俗的说法其实和人身攻击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莫言听到后也是愣一下,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没想到莫言非常机智地回答了一句:“都褪毛这么些年了,肯定是人性多一些。”
莫言的一句话巧妙地化解了女生带有歧义的问题,但眼看他没有上套,学生没有想要放过他的意思,接二连三地提出了一个个露骨而又残忍的问题,想要知道莫言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女学生的逼难让莫言感到难堪,回答了几个问题后,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演讲还没结束就抛弃了现场的所有观众,愤然离场。
但“逼走”莫言以后,现场包括网络上的网友却并未对女生太过批评与谴责,不少人反而非常赞同她的做法,直呼:为这位勇敢的女学生喝彩。
莫言离场
自打莫言的文学作品成了名,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无数人将目光聚集到了他的身上。除了夸赞以外,更多的声音是质疑他的作品,认为其中对血腥社会所描写的非史实内容,看上去更像是为了迎合西方口味而诞生。
著名作家李熬曾在访谈节目中讲:“不出卖祖国,你就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
再加上当初在诺贝尔奖发言时,关于其中对中国不好、黑暗面的描述,莫言并没有对此表达出反驳之意,让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印象进一步加深,因此在拿到诺贝尔奖的同时,网络上也产生了不少关于“莫言不爱国”的言论。
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北大女学生的一番提问真的让莫言破防了吗?
“您和您的爱人,是人性多还是兽性多?”
这是北京大学座谈会上,一位在校女学生的提问,当天的座谈会现场座无虚席,甚至还有人自愿“无座”在外边站了一圈,只为一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风采。
可谁也没想到,就是在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现场,却突然有位学生提出如此尖锐的问题,让原本轻松的学术分享现场瞬间紧张了起来。
在座很多人都是处世不深的年轻学生,此前莫言也在自己的文章中讲道:人性是贪婪的,不择手段的,兽性是残忍、无情的,不留后路的。
在人性和兽性之间提及莫言和他的妻子,不管怎么回答好像都不太对,极易造成歧义,引发误会。
在场的所有人都为莫言捏了一把汗,即便有人对他的文学作品有过质疑,也不禁屏住呼吸,想知道他会给出怎样的一个回答。
初听这样一个问题,莫言也愣了一下,不过对于人性与兽性的纠结,他早有答案,这也是他文章、作品中反复提到的内容,他讲:“都褪毛这么多年了,自然是人性多一些。”
一句简单的话,将女学生的问题从他与妻子拉扯到人类发展上,避开了女生问题中尖锐的部分,但也回答了莫言在生活中与妻子平和相处。
原以为这个问题之后,女学生就会放弃刁难自己,可没想到她想也不想地提出了下一个问题:“那么您的妻子是如何看待您作品中那些剥人皮、易子而食的血腥情节的呢?”
她举了很多莫言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莫言在《檀香刑》中写到的那些令人头皮发麻的故事。
听到对方再次提及自己的妻子,并且还将自己在文学作品上的争议矛头直指自己的妻子,莫言脸色有些不好看,但他也并没有拐弯抹角,他表示妻子在生活和事业上都非常支持他,对于他的作品是能够理解的。
这样的回答显然是不能让在座的学生们满意的,有人直接站起来质问他的社会责任感:“您对于您书中那些残忍的画面,是否会觉得悲痛呢?”
接二连三地被人找茬针对,饶是再好的脾气,莫言也有些坐不住了。他强压着心中的怒火,语气生冷地讲道:“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应当只描绘社会中好的那一部分,也应当有其阴暗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社会的真实,人们才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得到经验。”
或许是真的被气到了,莫言无心回答之后的问题,不久便起身离开现场,徒留满地凝重。
事情发生后,网络上对此事开展了广泛的讨论,虽然不少人都在批评女生说话太过尖锐直白,不懂尊重他人,但更多的人都在支持她的勇敢,视她为“吾辈楷模”。
在很多人看来,文学作品接受质疑和批评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三观不正或是内容血腥压抑绝不是评价文学作品的唯一角度和唯一标准,文学的艺术价值高低和这些东西没有直接关联。
不管是文学、音乐还是美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想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和解读不同,自然会产生争论和疑问,这也是世界多元化的基石,没有必要因为这些文学上的大胆提问而怪罪于她。
难下的定论
因为这起事件的发生,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莫言的作品。
有人认为,莫言是敢写,他将社会上的黑暗与丑陋不留余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揭露得如此淋漓尽致,以至于让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厌恶。
他的作品风格尖锐,赤裸裸地将一些剖开了摆在人的面前,所以很多人对他产生抨击和疑问是正常的,他自然没有搭理小黑子作无用辩解的必要,离开是他给彼此留下的体面。
但也有人讲,莫言的作品显然在国外更加畅销,他的作品黑暗、低俗、负能量,甚至在过度丑化国人,完全就是在迎合西方审美,以至于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也有人猜测,莫言的离开或许不是因为破防,只是单纯地难以接受人们将对他作品地批判,对他本人的批评引渡到他妻子身上,妻子陪伴他走过多年,他对她是心存感激的,不愿见她被卷入这场风波中。
2012年莫言获得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时,刘震云还非常苦涩地讲到,如果莫言能够得奖,那么中国至少还有十个人能够获奖。
而陈丹青则讲:“没看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得奴哦贝尔文学奖与作品无关,是诺贝尔奖委员会会识时务了。”
在陈丹青的看法中,不是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是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国“是时候出来一个得奖者”了,只是那个人恰好是在文学作品上表现得有些粗俗、低俗和黑暗的莫言罢了。
正如当今的世人只能看到媒体想呈现的东西,看到资本想投资投资的事物,没有什么是不是,只有什么该不该。强大了以后捧一把,利己也利他。
文无第一,文学是个难以争出高下的领域,莫言笔下的文章没有阳光,没有善意,只有淋漓尽致的灰暗与血腥,好似只向世界传达了不好的一面。
但满是阳光与鲜花的文学作品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现实更大的讽刺呢?
曾有记者采访莫言时讲,说《檀香刑》太过残酷,看了几页之后他就不敢再看。但莫言却回答,其实在这苦难之后,他也有很多温柔的情节描写,让人看到人性其实是善良的。
而对于内容中尽是黑暗的部分,他也直言自己写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有不少不符现实的天马行空,所以这是文学作品,而并非史记。
参考资料:
1.莫言导师谈"魔幻现实主义":应更多着重于现实
2.央广网《歌剧《檀香刑》国家大剧院上演》
3.界面新闻《人的欲望就像一条鳄鱼,不对它控制就会迅速膨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