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戏剧小说中有两种情节十分普遍,一种是穷书生与白富美的婚姻。常见的情况是女方父母嫌贫爱富,但女儿却忠于爱情,最后穷书生高中状元,赢取白富美。另一种就是通常奸臣杀了忠臣一家,唯一的孤儿报仇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孤儿被义仆或者被奸臣抚养长大,最后孤儿最终向奸臣复仇”的故事。两个叙述故事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模式展开。
第二种模式最早、最成功的文本来自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也就是“赵氏孤儿型”原版。《赵氏孤儿》堪称中国传统戏剧小说悲情叙事的经典,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流传到欧洲以后,经过伏尔泰的转译名为《中国孤儿》,同样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在整个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看到的《赵氏孤儿》是有关忠奸对立、正邪较量的震撼人心的历史,但其背后却是政治上的阴暗与搏杀,以及权谋和利益分配的肮脏。故事的原型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在司马迁笔下,这起赵氏灭门事件被写得大起大落,令人拍案叫绝荡气回肠,具体情节大家知道,我就不细说了。元杂剧《赵氏孤儿》就在基础上改编的,把情节上做了几点改动,为的是以此增强复仇的戏剧冲突,但其主要情节和人物设定,基本都是《史记·赵世家》内容的翻版。
可问题在于《史记·赵世家》本身就很有可能是美化出来的,跟真正的历史几乎没有关系,而历史真相却往往残酷无比。《左传》对“赵氏孤儿”事件的记载,与《史记·赵世家》记载截然相反,完全就是另一个版本:
事情发生在晋景公十三年,原话是:“晋赵婴通于赵庄姬”。意思是赵朔之妻赵庄姬,跟赵朔的叔父赵婴齐通奸。庄姬的弟弟是晋国国君晋景公,你很难想象,赵氏孤儿的起始居然是一场人伦大案。
奸情败露后的第二年,为了家族的荣誉,赵婴齐的两个哥哥赵同、赵括将赵婴齐逐出晋国,三年后赵婴齐死在了外国。而赵庄姬得知情人死亡,为了给情人报仇,向自己的弟弟晋景公进谗言,说赵同、赵括将要造反,晋国其他两大家族栾氏和郤氏,为了获取赵氏一族的产业,对于此事也是落井下石。
既然这样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晋景公出兵斩杀赵同和赵括。而当时,年幼的赵武跟着母亲赵庄姬住在舅舅晋景公宫中,并未受任何影响。事后,晋景公就把赵氏家族的田邑封地转赐给赵武,并立外甥赵武为赵氏宗主。这就是所谓“赵氏孤儿”事件,也就是下宫之难的原本情况。
这个版本,跟后世流传的“赵氏孤儿”简直就是天地之差。在《左传》这个版本里,晋景公所诛灭赵氏中的赵同、赵括家族,赵氏中的其他支系未受任何牵连。当然,晋景公也不敢,毕竟赵氏一门是晋国一等政治豪门,一旦诛杀三族,必然会引发其他氏族的不满和恐慌。
在《左传》的记载里,根本没有屠岸贾这个反面人物,程婴、公孙杵臼这些舍生取义也没有。实际上,这根本不是一个忠奸双方生死搏斗的故事,而是晋国内部公室与强卿之间、晋国几大强卿家族之间,以及赵氏家族内部的一场权力博弈。没有哪一方特别神圣高尚,也没有哪一方有资格以道德相标榜,都是为了政治利益的搏杀。
而且《左传》与《史记·赵世家》关于事件本身记载的时间也对不上,司马迁本人在《史记·晋世家》也采用了《左传》版本,与《史记·赵世家》的版本同时保留下来。换句话说,《左传》记载的是事件本身的情况,而《史记·晋世家》更像是小说。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正宗的皇亲。开国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晋献公登基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对宗室大开杀戒,几乎把晋国的公族快杀光了,在这种情形下,献公只能重用外人也就是卿族来帮他,就这样晋国国君手中的权利慢慢削弱。晋国国君逐渐被架空,就此形成国君与异姓贵族联合执政的基本格局。后来的“三家分晋”源于六卿的权力膨胀,而六卿的产生要追溯到“曲沃代翼。
在这个过程中,国君与异姓贵族,以及异姓贵族之间、同姓贵族内部,为了操纵政局,互相之间结盟、对抗,倾轧等那是比比皆是,到了晋景公的时候,是由先氏、狐氏、中行氏、邰氏、栾氏等大族主政,但最后都难逃这一宿命,只有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长盛不衰,绵延不绝。
公元前654年,晋国内乱,赵衰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重耳后来复位,成为晋文公,身为重要谋臣的赵衰由此跻身晋国政坛最高层,奠定了赵氏家族势力壮大的基础。赵衰死后,其子赵盾承袭父职。赵盾执政20年,独掌军政大权,两立晋国国君,期间还发生赵氏族人赵穿弑杀晋灵公的事件,可见赵氏的势力已经极其强盛。
晋成公继位后,封重臣嫡长子为“公族”,开启了异姓贵族跻身公族的先例。赵盾后来将位置传给父异母的弟弟赵括,这一做法埋下了赵氏家族日后内讧的隐患,毕竟赵括属于旁支,这种权力不平衡的现状引发赵氏家族的内斗。
公元前601年,赵盾死后,其子赵朔代表赵氏家族占据晋国军政上的位置,但随着栾氏和郤氏崛起,进一步削弱 了赵盾一族的的权力,赵氏一门的赵括、赵同、赵婴齐都被挤出权力核心。公元前589年,赵朔死后,留下守寡的妻子赵庄姬和一个三四岁的儿子赵武。至此,赵盾—赵朔—赵武这一支成为赵氏家主,由于赵武年幼,赵括就意图夺取赵氏宗族族长的地位。随后就发生了赵庄姬与赵朔最小的叔父赵婴齐的不伦之情。赵庄姬与赵婴齐私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了自己的儿子赵武。
但赵同、赵括借家族通奸丑闻,将赵婴齐逐出晋国,这使赵庄姬母子失去了家族内部的庇护。为了保住儿子的利益,赵庄姬就向哥哥诬告赵同、赵括欲反。这起诬告案又促使晋景公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始削弱赵氏家族势力有利于加强君权,从个人情感出发,也肯定支持姐姐赵庄姬和外甥赵武,而栾氏、郤氏也是伺机而动,蚕食赵氏的利益。但二赵被诛灭后,晋景公并未奖赏栾氏、郤氏,而是将赵氏的土地赐予了赵武。后来就形成了六卿,六卿是六个职位,一开始由十一家轮流执政。后来经过一系列兼并,最终剩下六家,韩、赵、魏、智、中行、范。
实际上这起由家族通奸引发的灭族阴谋,从头到尾没有忠奸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参与各方的利益权衡和不良动机。到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手灭掉荀家,三家之所以能分晋,是因为六卿的权力过于强大。在分晋的过程中,赵氏家主赵无恤的势力最强,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主导者,三家分晋后 ,自立为诸侯。在这种背景下,《左传》叙述的“下宫之难”版本更符合历史。
而从大众看来,一个关于忠诚和正义的好故事,更容易得到国人的认可和传播。在被改写后的“赵氏孤儿”故事中,充满着忠君报国、抵抗邪恶、知恩图报、舍生取义、有冤必申有仇必报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