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霁月 邹阿江
近日,一个名为“假装上班公司”的新概念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该公司以每天30元的费用,为用户提供工位、网络及茶水等基本办公设施,营造出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吸引了部分自由职业者的尝试。
这一低成本办公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现象,也引发了网友们关于社会价值和法律风险的广泛讨论。谁会去自费“假装”办公?现实中的“假装上班公司”正如网友热议那般火热吗?这背后是否存在法律风险?1月14日,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走访。
办公室内景
记者探访:
写字楼空闲办公室变身“假装上班”公司
更像是“共享办公室”
什么是“假装上班公司”?在相关的宣传图文中,可以看见,它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办公环境的场所,有工位、网络、打印机、茶水、卫生间等,只需30元,就可以在这里“朝九晚五”待上一整天。
记者日前来到成都武侯区一家“假装上班公司”进行了实地探访。接近40余平米的办公室内,整齐摆放着10张桌椅,还有饮水机、黑板等配套设备。“我们主打线上业务,但公司需要一个注册地址,所以租了这间房子。”阿俊介绍,这间工作室他是在2年前租下的,工作室的房租3000元/月。
去年年底,阿俊突然看到“假装上班公司”在网络走红,于是在各大平台发布了信息,“工作室可以容纳至少8~10个人,如果把场地租给这些人,也许能省下一些房租。”
阿俊表示信息发布后,前来咨询的人群主要是大学生和正在找工作的人。“为了规避风险,我们不提供劳务合同,可以理解为虚拟人生体验。”阿俊告诉记者,按照顾客的要求,他们也可以提供情绪价值服务。“比如给他们下达工作内容,监督他们上班等等,模拟一些上班的情景。”
阿俊分享还有人开着玩笑建议可以再设置一些“高级”岗位,比如做个有隔间的办公室,就代表“经理工位”,收费可以稍微贵一些。但阿俊认为,“假装上班公司”和此前流行的共享办公室是同一商业逻辑,都是多渠道去经营利用同一空间,实现商家收益的最大化,但这波流量热度总会过去。“就当是提供一个办公场所,大家能交个朋友,但本质上我是想节省成本,所以没必要为了热度炒作,再去装修。”
30元/天 包午饭两荤一素
“假装上班公司”值不值一试?
自费30元去这样的共享空间,到底值不值呢?
在自由职业工作者李先生看来,去“假装上班公司”上班性价比很高。李先生介绍,他不习惯于在家里办公,在家总想躺着或者刷刷手机,所以他总是去外面找一个公共场所办公,他最常去的就是咖啡厅。“基本上点一杯咖啡要40元,主要是中途吃午饭或者去卫生间就很不方便,没有人帮忙看守贵重物品,拿走东西再回来后可能座位又没了,得重新找地方。”相比而言,李先生认为去“假装上班公司”,既能享受一个舒适的办公场所,还没了“座位”焦虑,非常方便。
然而也有人认为,去“假装上班公司”,非常考验自律。大学生吴同学向记者分享说,“我之前考研学习,都是大清早去图书馆排队,偶然刷到有这个‘假装上班公司’,看照片环境还不错,就去试了一次。”但吴同学觉得,这与此前走红网络的“共享自习室”差不多,一个房间有10多个工位,但每天只有2-3人去“付费上班”。“我是个不太自律的人,我去的那家店太冷清了,没有学习的氛围,后来就还是去图书馆学习了。”
记者注意到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都有关于“假装上班公司”的帖子,还有人发帖做起市场调研:“想开一家‘假装上班公司’,会有人去吗?”
网友分享发帖
网友做市场调研
评论区下,网友调侃:“自费上班的时代来了吗?”也有人留言提醒:“还是要谨慎,这个商业赛道已经卷起来了,很多地方都是30元可以待一天,还包饭。”
多地注册“假装上班公司”
有商家提供社保代缴服务
事实上,不仅是写字楼里的工作室,有些画室、咖啡店,也蹭着热度,结合着自身特点,纷纷发布带有“假装上班公司”话题的帖子。“其实在工作日,画室是空着的没什么人来,我觉得能以优惠的价格,把场地提供给需要的人也挺好的。”一画室店主张女士说道。
记者调查发现,从去年12月开始,“假装上班公司”在全国部分城市注册成立。通过爱企查显示,这些公司的注册资本在1~10万元不等,公司成员共1-3位,均未提供联系方式。
一位来自云南的网友,发布了相关招募帖子,其表明“我开了一家公司,公司没有业务,可报名假装上班,一天只需要30块,中午管饭,两荤一素。”该网友介绍,他们是一个软件工作室,有营业执照。“不仅是提供午餐、办公场所服务,有些人不想断缴社保,还可以自费通过我们帮忙缴纳社保,我们就收取手续费总额的5%。”
可代缴社保
面对如此新颖的商业模式,有网友提出,那开一家“假装上班公司”是否会存在法律风险?普通市民“假装”上班,又应该注意什么?
律师:此类服务公司本身存在风险
应擦亮双眼小心谨慎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赵良善律师认为:单从“假装上班公司”字面理解,“假装上班者”并非真的上班,“假装上班者”与公司并未建立劳动关系,公司仅为“假装上班者”提供场所服务而已。
若涉事公司明明无实习资质及条件,偏偏公然为“假装上班者”开具实习证明,显然违法,所开具的实习证明是失真的。日后,若“假装上班者”被证实虚假实习,将对其求职或个人征信等造成不良影响。
赵良善表示,与用人单位建立合法劳动关系是缴纳社保的前提,如《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第31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或个人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虚构劳动关系缴纳社保的行为,均属于骗保行为。在双方不具有劳动关系的语境下,涉事公司却为“假装上班者”代缴社保,即挂靠社保代缴,很明显有悖于法律,与法律背道而驰。
“假装上班公司”是否存在法律风险?赵良善指出,此类服务公司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若假装上班的人员增多,在服务公司场所聚集,不可避免会导致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服务公司应考虑如何管理,避免非法经营。另一方面,于“假装上班者”而言,若服务公司利用假装上班的场所,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或虚假宣传、欺诈等活动,届时若“假装上班者”无辨别力,极易被蛊惑上当受骗;若服务公司借机搜集“假装上班者”的个人信息,“假装上班者”还面临个人信息被泄露和非法利用的风险。
赵良善建议,如果公民考虑到“假装上班公司”上班,应谨慎、擦亮双眼,尤其是注意以下事项:一是避免被洗脑或被动参与有关违法行为,比如诈骗、传销等。二是守护好个人隐私,不轻易将其身份证、银行卡、电话卡等出借或交由他人使用。三是若有社保缴纳或者实习需求,尽可能通过正规用人单位办理,以免得不偿失、追悔莫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