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朋友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高达 2. 9 亿,其中,冠心病病人约 1100 万,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这个问题日益严重。
由此可见,冠心病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 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就是朋友们所熟悉的支架手术,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血管开通率高等优势,能有效解决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问题。
但说破天,支架手术也只不过是一种缓兵之计,因为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血管堵塞的根本原因。也正因如此,支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预防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2]。
阿司匹林联合 P2Y12 抑制剂是冠心病患者 支架术后标准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氯吡格雷是一种 P2Y12 抑制剂,其代谢产物可选择性与 ADP 诱导的 P2Y12 受体结合,进而发挥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目前在临床中应用 较为广泛[3]。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 P2Y12 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迅速,能更好的抑制血栓形成且效果更稳定,故已逐渐被临床医生认可。因此,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等方面都具有影响, 两种药物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比较好。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两种药物比较起来,哪个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使用起来更安全呢?咱们接着往下聊。
冠心病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且具有异质性,多数学者考虑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脂质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该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且危害性较大,若不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随病情进展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支架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但在支架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细小血栓脱落,引起血管远端栓塞,血管供血不足,出现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再狭窄等并发症。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氯吡格雷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口服后经肠道吸收,之后在肝脏参与两次活化代谢后,水解为活性产物而发挥不可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了氯吡格雷在预防支架术后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狭窄方面的治疗效果。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研究发现,氯吡格雷起效慢,且支架术后仍有 4% ~ 30% 的患者在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标准剂量治疗后未达到预期抗血小板疗效,甚至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再 狭窄等不良事件,被称为氯吡格雷抵抗。
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 P2Y12 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膜 ADP 受体表达,发挥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氯吡格雷相比,其本身为活性药物,代谢产物亦具有活性,故口服后吸收迅速,疗效更为稳定。
近年来,替格瑞洛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分析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更能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凝血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进而促进血小板功能恢复。
其实原因并不难,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前体药物,本身不具备药理活性,在与 ADP 诱导 的 P2Y12 受体结合过程中,可使血小板永久失活; 而替格瑞洛与 P2Y12 受体结合后可逆,且不改变受体构象,故对机体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停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迅速。
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这可能是因为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且不受基因多态性影响,故具有更高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均能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凝血功能,促进血小板功能恢 复,但替格瑞洛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