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是小区里闻名的“长寿健将”,虽年逾古稀,但体魄仍显健壮。

他每日坚持快步走和单杆运动,仿佛时光未曾在他身上留下痕迹。

小区居民常说:“这位老先生定会长寿,或许会成为百岁老人呢!”

然而,近日大家发现王大爷不见了踪影,原以为他只是外出旅行。

却没想到,从保安口中得知,原来王大爷不慎跌倒,如今正在家中休养。

原来,长年累月的跑步和散步使得王大爷的膝盖磨损严重。

医生曾提醒他“若身体不允许,70岁后应当减少散步频率”,但他并未放在心上。

那么,70岁之后,哪些活动更利于健康呢?

一、年纪增长是否适宜散步?

相较于跑步,散步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项较为合适的运动方式。

它不需要消耗太多能量,适合体力不佳的人群。在散步过程中,膝关节也无需承受跑步或跳跃等剧烈运动带来的巨大压力。

这对于维持肌力和骨骼健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70岁以后,体能下降明显,骨骼力量流失较快。

1. 膝盖磨损

年龄超过70岁后,由于肌肉萎缩,腿部的支撑能力减弱,使得每次活动对腿部骨骼和关节产生更大的压力。

长期过度散步会增加骨折和膝盖损伤的风险。

同时,膝关节处的润滑液分泌减少,增加了膝关节磨损,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退化。

尤其是像王大爷这样年轻时过量运动的老人,尽管身体尚可,但骨关节已严重磨损,难以承受过多的运动。

即便是散步这类中等强度的活动,也应适量控制时长和频率。

2. 心血管负担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心脏负荷能力较弱。虽然低强度有氧运动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但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晒步数”潮流也影响了老年人,使他们参与高强度的散步或快走,这对心脏和血管造成额外压力。

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过强的运动可能导致心脏快速舒张收缩,引发呼吸困难、手脚麻木,甚至因供血不足而突然晕倒。

70岁以上老人走路时要注意步伐频率不宜过快,步幅不宜过大,尽量保持心率平稳。

以降低心血管负担并避免潜在的生命危险。

3. 平衡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

这降低了他们在突然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平衡的能力,增加了摔倒的风险。

同时,肌肉无力和骨骼支持力不足也会增加老年人摔倒的危险。

视力减退、视野狭窄及平衡能力下降易使老人在外行走时被绊倒或失去稳定,从而跌倒。

跌倒对老年人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可能导致骨折、头部受伤甚至死亡。

俗语说:“老人最怕跌。”一次简单的跌倒可能会导致骨折,长期卧床,或者严重的脑部损伤。

二、70岁后推荐进行哪两项活动?

1. 开展温和性伸展运动

温和的伸展运动非常适合老年人作为锻炼方式。

这类运动不需大量力量和耐力,动作柔和,可在舒展中辅助呼吸调节,提高身体灵活性和一定的心肺功能。

伸展运动不受地点限制,随时可在家中进行,也不限定时间。

晨起可通过全身伸展唤醒身体;久坐后通过腰部扭转、肩部旋转和腿部拉伸放松肌肉。

如检查发现身体部位僵硬受限或活动困难,应及时就医并进行针对性伸展运动以缓解症状。

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可以尝试更复杂的伸展运动,如打太极或在家中用瑜伽垫进行简单瑜伽拉伸,以帮助保持身体灵活性,减缓肌肉流失。

2. 积极参与社交和脑力活动

情绪稳定对老年人健康至关重要。70岁以后应多参与社交活动,与人交流保持大脑认知功能活跃,同时延缓语言和大脑功能的衰退。

此外,通过阅读、写作、手工艺等活动锻炼大脑,同时增强归属感、参与感和幸福感。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度进行体育活动,配合思维训练,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这是日常保健的有效途径。

及时进行身体检查,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并规划晚年生活,这对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

三、老年人户外散步注意事项

对70岁以上老人而言,少散步并不意味着完全不散步。

在评估自身状况并在有人陪同下,可以适度进行户外散步。

清晨或傍晚气候宜人的时段散步有助于放松心情,缓解久坐带来的肌肉紧张。

那么,老年人户外散步应注意什么呢?

首先,根据个人健康状况、骨骼肌肉状况判断是否适合外出散步。

若感到体力不支、身体不适或腿脚疼痛,可选择居家活动。

不可盲目追求日行万步等运动目标而强行活动。

选择熟悉的路线,最好是离家近的公园或人行道,确保路线平坦。

避免未知道路或崎岖不平的地面,以减少摔倒风险。

散步时间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但注意不要一起床就外出散步,此时身体尚未完全苏醒,平衡能力差。

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起床后立即散步,应稍作休息,适当进食以补充能量。

晚间散步时选择人流较多的地方,万一发生意外时有人及时救助。

出门前做好散步规划,保证活动安全。穿护膝、舒适的鞋子,携带温开水和能量食物。尤其在夏季要避免出汗过多导致脱水,及时补水和能量。

外出散步对健康有利,但为防意外伤害,最好有人陪伴。

高龄老人最好有家人或子女同行,确保有人能及时提供帮助或送医救治,减少延误治疗带来的风险。

文章资料来源:人民资讯、家庭医生在线、光明网等。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旨在科普健康知识,如遇身体不适请及时线下求医。

注:本文所涉及人名均为化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