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代社会,老年人口的身心健康和养老问题也变得备受关注。
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早些年很多老年人主要还是与子女同住,即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居住方式依然是主流。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社会观念的发展,近些年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早已不局限于和子女同住一种了。
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多样化,也让很多学者关注到了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且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调查和研究。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清楚地向我们展现出不同居住方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有所不同的。
这有利于我们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同时,稳定并且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让每位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
一、老年人的主要居住方式
首先,与子女共同居住是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居住方式。
我国家庭的传统观念为重人伦、重天伦之乐,这与西方国家崇尚个人独立自主的精神大为不同。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认为老人到养老院等社会提供的养老机构是整个家庭的失败,他们和子女都认为老年人应该在家里养老。
但同老年人一起居住就容易导致家庭矛盾。所以如果与子女共同居住,则必须要解决好住房问题。
房屋的设计需要让彼此都有独立的空间,这样两代人都能有独立空间,家庭才会更加和谐。
其次,近些年来老年人单独居住的情况也并不少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传统观念不断遭受着冲击和挑战。
许多老人已经逐渐接受了和老伴一起住或独自居住的养老方式。而且这个类型的居住方式越来越常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独立居住。
然而,许多老人多数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困难,而需要子女提供帮助,但并不需要密集式的照顾。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年人和年轻人各居一户, 但距离又不远的居住方式逐渐衍生出来。
这样既能满足年轻一代和老年人都需要独立空间的要求,又能让老年人方便受到子女的照顾。
这种老人和子女之间“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逐渐成为了较理想的居住方式。
最后,则是社会养老的居住方式,这是家庭养老的补充居住方式。这类方式的居住地点包括社会福利性质和营利性质的老人公寓、托老所、福利院等等。
在这些养老机构中,老年人集体养老,有更多同龄人作伴,还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照顾。
尤其对于一些卧床不起和患有重病的老人,在护理之家等具有医疗性质的机构能得到比在家里更专业的护理和照料。
尤其是那些长期患病以及残障的老人,在这样的机构能长期得到专业护理,还能减轻家庭成员的沉重负担。
相信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进步,这样的养老居住方式占比会逐渐上升。
二、居住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就有人对老年人居住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做出了专门研究。
经过各种调查和专业分析,学者们得出了结论:
居住方式的不同影响到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儿女的关心照料和社会的支持都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相比之下,与儿女等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比独居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要好。
人一旦到了晚年,就会逐渐缩小社会交流范围和关系网络,很多时候老人惦记的对象就只有自己的后代们,尤其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子女和孙辈。
可以说老年人最重要的情感来源和物质支持就是子女,所以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同等条件下,一般不如和子女同住的老年人。
但是如果在独居的空巢老人和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之间对比,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
这可能是由于,独居的老人缺乏配偶的陪伴,所以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会对他们产生特别的关注。
这样一来,他们同社会和子女的联系就是相对密集频繁的,而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会因此得到满足,也就不会产生其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总之人是具有多样性的,就算在同种条件下,不同的老年人也会存在个体差异。
所以接下来的原因分析,只探讨宏观层面上,与老年人和儿女住在一起为什么心理健康状况会比其他居住方式的老人更好。
三、居住方式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原因
首先,是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按照我国自古以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大多数老年人依然倾向于与配偶、子女等家人同住。
只有在他们没有家人或者家人不愿意与他们同住的情况下,独自居住或到养老机构居住才会成为无奈之选。
这时他们就可能会感到被抛弃,从而出现沮丧、抑郁等情绪。长此以往,也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其次,是老年人对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感知。从社会支持理论来说,家庭支持是非正式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能够更直接的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照料和情感回应,以及切身体会到来自家庭成员在物质上的支持。
无论是情感的收获,还是物质的获得,都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进而让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保持在积极稳定的水平上。
最后,则是人是感性的也是对生活有所期待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越来越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注。这会让老年人有被需要的感觉,从而让他们认同甚至提升自我价值感。
不可否认的是,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一般会需要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职责和一部分家务。
但在照顾小辈的过程中,他们既能享受后辈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又能实现生活价值,也就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想来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会优于其他居住方式的老年人。
结语
老人的居住方式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措施上,却是有相似之处的。
例如,很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特惠于老年人的住房或购房政策,帮助老年人维护住房环境。
更有社会整体上的举措,例如修建老人公寓、福利院、托老所以及护理之家等社会养老设施都被提上了日程。
还有一些地方完善了社区服务,注意到了需要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对老年人进行照顾。
在亚洲地区,一些国家还通过政策鼓励老少同居,让老年人操劳一生后能在子女的陪伴下安度晚年,这也是更符合我国传统观念的一种做法。
但不管采取哪种居住方式,最终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老年人和年轻人都能满意的才是最优解。
总之,不管老年人怎么居住,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都应当经常主动关心照顾老年人。
在给予老年人足够的物质生活之余,更要关注到老年人是否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是否有焦虑悲观甚至抑郁等表现。
这样才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有利,让老年人能够身心健康的度过晚年时光。
参考文献:
《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健康:实 践指南》
《心理学与生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