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 星期六 晴

惊蛰一过,沙洲的油菜花开遍了山岗。沙洲的菜园子里,各种青菜长势也越来越好。滁河的水哗啦啦地欢快流淌,仿佛像是一个多情的少女,在村子里欢呼雀跃。每每这个季节,刚刚过完年,时令菜再次回归沙洲人的日常。

古人道:“肉不如蔬,能居肉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沙洲土地肥沃,种植出来的鲜蔬,成了沙洲人盘中餐。这里的天然植物油,还有春节杀年猪的猪油,正是炒鲜蔬的上好油料。沙洲人家保留着柴火灶,这灶炒的鲜蔬,柴火爆发出猛烈的火力,让蔬菜有了别样的农家味道。天天若是单一吃蔬菜,多了也会腻。接下来,沙洲人对各种时蔬的创新,也就不断衍生。瑶家乐农庄的瑶家什锦下饭菜,将农家时蔬独有的特色倾心而出。

先说莴笋,惊蛰的雨水,让沙洲的土地异常滋润。莴笋在雨水的浇灌下,变得鲜嫩无比。一刀下去,能听到莴笋拔丝的清脆声。莴笋剥皮容易,用刀斜口一拉,皮就顺着剥离。莴笋的脆爽,可以淖水后,直接用酱汁浸泡。沙洲爱吃辣,更爱清爽的寡淡。莴笋赋予酱汁的味道后,嚼起来更加香甜。有时切丝,用来爆炒。有时切丝,可以醋溜。也可以切墩块,或者艺术形状,增加食客的食欲。

再说豆角,除了市场上的新鲜豆角,都是外来跨季的蔬菜。本地的豆角,一定是坛子里的藏货,有卜豆角,也有酸豆角。沙洲人对于豆角,总是别出心裁。传说北宋理学名家周敦颐在出任通判虔州(今赣州市)前,亦在汝城担任县令。在汝城筹建九江濂溪书院,始称濂溪书堂。濂溪本是周敦颐故里之名,周敦颐远离故乡,在外地长期为官,因清廉而贫不能返乡,喜爱山之美,结屋于此,取名“濂溪书堂”,表示侨寓此地,乡关在目之意。相传书院弟子有沙洲人,曾给先生带去家里的酸豆角,先生对此倍赞有加。

而瑶家什锦下饭菜,还有文明水库下游的藕带,黄瓜。藕带倒是春天正好挖出,沙洲附近的山塘水库,很多种着藕。黄瓜则是大棚产的。煎几片五花肉,一起合炒。随着菜的合成,时蔬的各种味道混合成独特的鲜味。夹一块往嘴里一塞,那味道却是色泽鲜艳,脆爽无比。

瑶家乐农庄的什锦下饭菜,一眼看去,莴笋青嫩丰腴,豆角细而碎圆,藕带饱满白嫩,黄瓜青绿滑香。入口软滑鲜香,生脆爆汁,味道之鲜,完全停不下口。什锦下饭菜,还可以直接趴在饭上,米饭冒出的热气,增加味道的层次感。青的,绿的,褐的,白的,黄的,五颜六色,十分诱人。看似难登大雅之堂的一道家常小菜,却成了当下沙洲瑶家乐的热门菜。

近期来沙洲游的游客,凡是吃了这道菜的人,都夸赞沙洲美食的鲜嫩。很多人牢牢记住这道菜,向店家讨要做法,想回家自己炮制。店家无不倾囊相教,生怕食客学不会。

沙洲瑶家乐的当家人黄红梅女士说,沙洲菜不能固守着传统思想。沙洲人把坛子菜用活,把鲜时蔬用好,就必须创新。沙洲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广,迎接的不光是五湖四海,还有世界各地的友人,要让他们品尝沙洲的美食,必定靠创新。

要让沙洲美食之名,扬天下客!沙洲美食人,敢担当,更是红色沙洲餐饮之幸。

(作者:美食专栏作家 谭旭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