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G级几乎就是硬派越野的代名词,但在轰轰烈烈的电气化浪潮下,奔驰大G还能稳坐前排吗?这就得看奔驰纯电G级的本事了。临近北京车展,奔驰首发了纯电G级越野车。方盒子造型、四轮轮边电机、原地掉头等等,从设计到性能,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到底有何不同呢?

玩纯电动,也可以实现“低转高扭”?

首先值得玩味的地方就在于性能,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的最大功率为432kW,最大扭矩为1164N·m。要知道,这可是四台电机加持的性能表现。如果说它的扭矩是顶级水平,那么其功率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作为参考,采用增程式动力的仰望U8,系统综合扭矩为1280N·m,系统综合功率为880kW。坦克700插混,在P2单电机PHEV结构下,系统综合扭矩为800N·m,系统最大功率385kW。

很显然,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的功率与扭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配”。如果套用燃油车时代,大家更为熟悉的说法。奔驰的这种取舍,更像是为了获得“低转高扭”的效果。

进去电气化时代后,功率、扭矩、转速,在传统的发动机三要素中,被提到最多的变成了转速。而转速与功率在一定条件下,呈正比关系,所以这两者基本属于绑定状态。最后扭矩则被更多人遗忘,这是由于电机输出的特质,使得初段就可以获得最大扭矩输出。于是,没人再去纠结,随着电机转速的爬升,其转矩是会与转速成反比下降。

造成这个思路空白的原因也很简单。在传统印象中,扭矩只要帮助车辆动起来就可以了。没有谁会憋着一个低挡位,在扭矩优势的转速区间进行正常驾驶。而在没有变速箱的电动机时代,高转速更是成了突破极速的法则。但我们仔细想一下,硬派越野不就是那个“不正常的驾车工况”。于是,在更宽泛的工况区间,都优先适配更大扭矩,成为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的性能课题。只从越野工况出发的思路,不盲从于新能源时代的共性做法,这或许就是“G级”长期霸占硬派越野车塔尖的自信。

但问题是,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真的就不要高速工况了?办法还是很简单,整一套变速箱。这一操作在保时捷、奥迪身上已经有过应用。技术逻辑完全传承至燃油车。在电机完全不考虑卷高转速的背景下,两挡结构的效率损耗,与它能覆盖的高效区间相比,也就不值一提。新的问题是空间,如果说前轴在完全没有内燃机抢位置的情况下,还算轻松。那么后轴的空间压力无疑更大。想要克服这个问题,压力给到悬架。

拿出底盘存货,四电机与车身刚性可以兼备?

以一般乘用车的视角,在讨论纯电动车后悬架问题时,也多次聊到过。大功率的后桥电机,注定只能匹配标准五连杆,或者H臂多连杆。简单来说,就是标准双叉臂悬架,在后桥的衍生、升级版本。以此才能保障车辆的支撑性,以及腾出足够的空间给电机布局。

但是硬派越野车还要面临一个新问题,这便是传统的刚性连接后桥与后电机之间的矛盾。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省略刚性整体桥式的后悬架。粗大的下摆臂,配合空气悬架等新的执行硬件,无疑都为新能源时代的硬派越野车增色不少。以上也是中国硬派越野车们的常规操作。但对于有“历史包袱”的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而言,显然还想在后桥的问题上“挣扎”一下。

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依旧采用了类似整体桥设计的刚性后桥,最大范围内保障了硬派越野车硬桥硬马的形象。但一根横轴贯穿底盘,显然将原本留给电机的位置一扫而空。为此,奔驰的办法是采用De Dion式悬架结构。曾经同样是奔驰旗下的smart fortwo车型,就复刻了该悬架结构。本质上,这就是一套解决动力系统与后桥关系的悬架设计。只不过在拖拽臂形式成熟后,该结构就在传统乘用车中销声匿迹。

回到新能源时代的硬派越野车中来,De Dion式悬架结构将硬桥与传动轴拆分。通过优化硬桥的位置,腾出布置电机的空间。然后再通过双万向节传动轴,来向两侧后轮传递动力。最终实现,既保障车辆的整体刚性,又能容纳后桥双电机,同时为两侧后轮争取更大的行程空间。

最终,这台重达3.5吨的大家伙,最吸引人的地方,居然是一路传承的车身刚性,以及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听起来,这两点似乎有点冲突。但不要忽略电机的输出效果,对内燃机而言,始终是碾压状态。在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强调扭矩的调校设计下,新车在低速状态下的高强度越野灵活性,几乎是天花板级别的。从实际表现来看,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最快能够以1秒钟的时间,实现原地90度转向。4秒钟即可实现360度转圈,单次最多支持连续转两圈。

在四轮电机的加持下,做到以上动作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的实力在于实现以上动作的速度和频率。当然,为了做到这些,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在拥有两挡变速箱,以及后桥精巧设计的情况下。仍然会一定程度牺牲自己的极限速度,以及后备厢的装载能力。比如新车的零百加速成绩为4.7秒,但其极限速度只有180km/h。相较同级别燃油车,或者说同类型的中国硬派越野车而言,都略处劣势。但只考虑极限越野工况下,如果说中国硬派越野车思考的是能不能的问题,那么奔驰纯电G级越野车已经为了持续高强度中低速越野的环境,做好了针对性技术准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